重修汉太中大夫东方公庙碑
承直郎司徒府长史兼应奉翰林文字刘赓书
校书郎杨桓篆额
翰林学士太中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闫復撰
凤德即衰,鸿飞冥漠,夷齐高蹈,园绮长往,岩隐者之年慕也。而有风霜矫性之悲,卷囗囗囗囗囗闻达。韩康粥药,君平卜肆,市隐者之所好也。而有染迹闤闠之污,委质下僚,禄足代耕,抱关于英飞囗囗叶,吏隐者之所尚也。而有俯仰尘埃之劳,若夫舍谷岩之幽,去闤闠之污,释吏役之卑,不晦不明,非狂非圣,全身避世于金马门宫殿中,伟哉!汉太中大夫东方公其人也。公负出伦之才,自以不逢三代之隆,卷舒随俗,从容大隐,渊兮。其龙蟠蔚然,而豹变滑稽,雄辩忠言谠论,顾虽时见一斑。人皆莫测其蕴。是时,朝廷英材接武,有若仲舒之博,汲黯之直,司马迁、相如之文,严肋、朱买臣、英丘寿王之辩,数者之能公实兼之。故善谑而不为虐,自污而不为狂,婴鳞而不为忤。至于汲黯斥逐,马迁遭刑,仲舒不狱,严肋,朱买臣之属咸被夷戳,公独以明哲保身,得圣之和,其柱史聃、柳下惠之徒欤!生为名卿,殁为明神,挥斥八极,旦暮千载,是理无可疑者。高唐在汉为平原属邑,尸而祝之,社而稷之,不特畏垒之民于庚桑楚也。庙在城东北十里而远,金明昌间题扁在焉。年既久,上雨旁风,神不以宇。故武略将军、高唐尉刘侯义洎其子待卫军千户杰,其孙怀远大将军侍卫军副都指挥使继英相率此乡之人,兴举废坠凡三世矣。堂殿、门庑、园亭、树樾萧爽靖深,所以揭虔妥灵者甚备。垦田八十亩又以为粢盛之奉。至元丙戍秋,继英驰书京师,请记营缮之于石。予读迁固汉史,感公平生出处,未尝不掩卷太息,乃为叙述,梗既仍作歌以祀公。其词曰:
公乘苍龙兮出东方,冠飞霞兮佩流光,芙蓉为裾兮薜荔裳。夕弭节于瑶池兮朝发轫乎扶桑,摘蟠桃以疗饥兮覆王母之瑶觞。一朝谪降兮朝未央,金门大隐兮聊以徜祥。伯夷为隘兮接舆为狂,公之去兮白云乡。渺予思兮遗像在堂,兰菲菲兮菊芳。兮琼为糜兮桂为浆,福我民兮寿而康。驱疫疠兮螟蝗,俾予岁兮穰穰,民拜公祀兮百世不忘。
至元二十四年闰癸卯月壬申日立石
石匠 高秀、鄃城柳青
刘赓[元](一二四八至一三二八)字熙载,名水(今河北威县)人。至元十三年(一二七六)授国史院编修官。至大三年(一三一学士承旨。o)拜翰林擅字画。人宝而敬之。卒年八十一。
快雪时晴帖
王羲之 行书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《快雪时晴帖》纵23cm;横14.8cm ,行书四行,二十八字。其内容是王羲之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。此帖以“羲之顿首”四字行草开头,以“山阴张候”行楷结尾,此帖笔法雍容古雅,圆浑妍媚,其中或行或楷,或流而止,或止而流。无一笔掉以轻心,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。
不少人认为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仅次于他所书的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《兰亭序》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。 赵孟頫、刘赓、护都沓儿、刘承禧、王稚登、文震亨、吴廷、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。乾隆一生酷爱书法,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,综百氏而集其成,追二王而得其粹。他对《快雪时晴帖》极为珍爱,他在帖前写了“天下无双,古今鲜对”八个小字,“神乎其技”四个大字。又说:“龙跳天门,虎卧凤阁”。全书二十八字,字字珠玑,誉为“二十八骊珠”,他把此帖和王珣《伯远帖》、王献之《中秋帖》的晋人三帖,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,乾隆御书匾
额“三希堂”,视为稀世瑰宝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,包括三希在内,摹勒上石,命名《三希堂法帖》。在西苑的北海建“阅古楼”,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,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。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
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、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, 《快雪时晴帖》曾经宋宣和内府,宋时入米芾“宝晋斋”,元代又入御府,上有赵孟頫题跋。明时为朱成国、王稚登,清冯铨所有,于清康熙十八年(公元1679年)入内府。1949年,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,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,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。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,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,翠玉白菜、玉香炉、玉荷叶形笔洗等,其中包括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。
刘赓善楷书。《道园学古录》称其“言语字画,人宝而敬之”。 俞剑华先生所编《中国美术家辞典》亦将其编入。刘赓墨迹多有所见。其字虽为干禄之书,但亦为一时大家。其曾奉旨为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题跋,其文曰:“王逸少书不可多得,于好事家盖见之一二焉。此松阁所藏快雪时晴帖墨本乃真迹也,尤为奇特。翰林学士承旨臣刘赓奉圣旨谨跋”。其年书《东方公庙碑》系楷书苏体,半厚俊朗,以拙宴巧,堪称书中佳品。
评论